首页 > 人才工作

秦创原:解答“最后一公里”难题

发布日期:2021-09-16 16:03:47

从递交项目申请到成立公司,西安交大孙杨教授团队用了不到1个月时间。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支持下,团队的“绿色多元金属氧化物卤化专用催化剂开发”项目获得秦创原春种基金支持,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秦创原集中了成果转化链条上金融、法律等各种服务,解决了科技创业者的后顾之忧。更重要的是,我对这里产学研深度合作的生态充满信心!”孙杨表示。

随着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加快,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持有人有了和孙杨一样的体验。围绕解答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难题,陕西探索建立联通供需双方的成果转化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步伐。

“唤醒”更多“沉睡”的科技成果

孙杨教授团队的项目是西安交大概念验证中心的苗圃项目之一。在递交申请之前,该项目已经在“苗圃”里经过了走向市场前的熟化培育。

“高校有海量的科技成果,由于成果偏早期,同时缺乏商业路径规划和成果转化路径设计,导致潜在价值难以被挖掘,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概念验证是技术创新链的前端环节。”西安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主任王文介绍,“我们通过成立中国高校首个‘概念验证中心’,并联合国有资本发起成立曲江交大概念验证基金等措施,推动海量早期成果熟化为中试级成果,让更多‘沉睡’的科技成果得以走向市场。”

今年初,西安交大面向全校征集了一批具有产业化潜力的项目,涉及新能源开发与储能、生物医药与健康、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等20个领域,其中100个苗圃项目获得了省科技厅3500万元的专项支持,按“概念验证中心”模式管理。这些苗圃项目获得资助后迅速向产业化推进,一部分已由春种基金投资,作为种子项目继续孵化。

根据《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到2023年,陕西将推广转化科技成果1000项以上,引进培育科技型企业2000家。未来,还将有更多苗圃项目得到专项支持,缩小大学研发成果与可市场化成果之间的差距。

精准对接市场需求

科研成果要和市场需求精准对接,才能发挥价值。

陕西拥有100多所高校、1500多家科研机构、2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能力强。“但是,一边是众多科研人员手握成果找不到合适的‘婆家’,另一边是大量‘嗷嗷待哺’的企业为谋求发展急需技术支持。”陕西远诺技术转移中心负责人王海栋介绍,为解决这一问题,陕西初步建立了涵盖各大高校科研能力和技术成果的数据库,并在省内高新区和企业设立了成果推介点。

这段时间,200个陕西省高校优秀科技成果正在秦创原路演平台一一展示,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投融资机构和企业前来寻求合作。今年7月,一支21人的科技经纪人队伍,对陕西高校500余个创新项目进行了摸排,最终遴选出35个路演项目、200个展示项目。

科技经纪人队伍是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围绕构筑创新创业人才高地打造的“三支队伍”之一。为实现技术成果与市场需求的常态化精准对接,陕西加快科技经纪人队伍建设,服务全省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截至9月6日,秦创原科技经纪人队伍共征集230个优秀成果,对接春种基金项目169个,其中65个项目完成投资决策;针对校地、校企合作,梳理技术需求300余项,已促成联合攻关95项,匹配专家教授101人。在省属国有企业对接秦创原方面,科技经纪人采取“一对一”服务的方式,与陕西地建、延长、陕汽等12家省属国有企业对接,完成每家企业落地方案。

建立产学研协同机制

在8月31日至9月3日举办的第十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暨陕西秦创原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上,西安西图之光智能科技公司荣获新一代信息技术初创组决赛冠军。6月18日,该企业曾参与金融机构走进秦创原暨金融支持西咸新区科技创新发展大会的路演活动,并获得支持。

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中,陕西围绕建设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两链”融合“促进器”的目标,不断健全服务要素,加快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让创新资源充分对接,释放潜力。

陕西搭建了“秦创驿站”“推介发布”和“月度专场”3个层级的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路演平台。该平台由省科技厅会同省级相关部门、各市(区)科技局,联合各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投资机构、金融机构和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等各方力量共同推进。

“我们希望通过推动项目路演常态化,搭建一个让创新资源自由对接的平台。”省科技厅厅长孙科介绍,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系列路演活动包括科技成果挖掘、项目梳理筛选、前期辅导培训、项目路演和投资对接、科技成果落地等全链条的各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进展成效突出的项目,将获得政府引导基金、金融机构及各类政府资助项目的重点支持。

各项创新要素有机结合,带动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不断提升。今年上半年,陕西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同比增长70.86%,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近40%。